【内江】医保改革植入“中医芯片”构建符合中医特点的医保政策体系

来源: 时间: 2025-08-21
分享到:

近年来,内江医保局深入贯彻落实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以硬核举措激活中医价值、降低群众负担,促进中医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支付改革从粗放管道到精准输液,凸显中医药价值

打破传统医保支付的“大水漫灌”模式,通过精细化设计,引导资源向中医药优势领域流动。

(一)医保总额精准倾斜。改变“一刀切”的总额分配方式,对中医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以及基层中医药服务给予适当倾斜。对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医保定点中医医疗机构,在年度医保总额予以1%的额外支持,有力促进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同时,对国家、省、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如中医骨科等)医保总额上浮比例可达2%,有效激励学科发展和特色服务提升。

(二)中医特色支付方式深度适配。直面DRG支付方式与中医诊疗特点的适配难题。2023年以来,按照“中医药优势突出,临床路径明确,诊疗方案成熟,治疗风险可控”的原则,首批遴选8个中医骨科病种开展按疗效价值付费,通过中医手法复位不仅可产生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让患者更少的花费有更好的就医体验,今年拟再扩增至12个病种。目前,全市共有4家中医医疗机构参与,2023、2024年病例数分别达951、799例,医保基金倾斜支付1676.92万元。

(三)建立中医药临床应用激励机制。“中治率”指标与医保支付清算挂钩,达到或超过“中治率”目标的医院,可在年度清算时获得最高总额4%的额外激励。对比支付改革前后,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医保统筹支付率从98.66%提升至100.99%

二、价格改革激活中医“技术黄金”

(一)支持中医创新技术。指导我市中医医疗机构积极申报新开展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增加中医价格项目范围。对疗效确切的中医传统技术以及创新性、经济性优势突出的中医新技术,按规定简化新开展价格项目审核程序,开辟绿色通道。近年来21项新开展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定价,促进医疗新技术开展使用。

(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调价评估申报,符合调价条件时,稳妥有序做好价格调整,对体现中医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中医服务项目予以支持,优先将功能疗效明显、患者广泛接受、特色优势突出、应用历史悠久、成本和价格明显偏离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优先纳入调价范围。通过动态调整机制,累计上调122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整体价格水平提升30%以上。

(三)支持开展中医特需医疗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医保定点公立医疗机构按规定开展中医体质辨识(特需)、中药特殊调配、辨证施膳指导等特需医疗服务并可根据中医医师不同级别,在综合考虑医师劳务价值、名声名望等因素的基础上,由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自主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三、基层赋能释放中医服务可及性

(一)门诊支付报销,关口前移持续推进以高血压、糖尿病两类慢性病为对象的家庭医生医保签约服务工作,着力构建中医医共体内“未病早预防、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医防融合体系。牵头县域医共体的中医医院将“两病(高血压、糖尿病)保障纳入医保门诊支付范围医保基金对隆昌、资中县家庭医生医保签约服务工作共计倾斜支持338.98万元,对3个县域医共体成员医疗机构倾斜支持1322万元。

(二)报销比例倾斜,引导基层首诊。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服务,提高就诊报销比例,普遍比市县医院报销比例高出10-15个百分点有效引导了群众在基层首诊选择中医。